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先进工作者,也是公诉人背后的“神助攻”……

虹口检察 2021-05-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海法治报 Author 王菁

虹口区检察院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负责人陈荔


一张长长的桌子,一块大屏幕,几台电脑、仪器,这样一间实验室就是陈荔的“战场”。
陈荔是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的负责人。2004年,出于内心对法律的向往,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他毕业后考入了检察院。2005年,完成业务轮岗后,陈荔选择了检察院中能发挥出自己所长的岗位,成为了公诉人战场背后的“幕后英雄”。
“有些人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我应该是干一行爱一行吧。”秉承着这种朴实的理念,陈荔在这15年里,一次次在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在一桩桩扑朔迷离的“零口供”案件中追踪证据,用他的技术为公诉人提供“神助攻”……


记者  | 王菁 

编辑 | 刘家杭

出品 | 上海法治报融媒体编辑部




“对电子数据取证,其实就跟拼图一样。” 陈荔这样比喻。他所要做的,就是在一堆堆碎片中找到有用的,然后一块块拼凑起来。


虹口区检察院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负责人  陈荔

对传统证据取证,取证技术人员往往面对的材料相对比较固定,诸如笔迹、印章等。“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要鉴定这张借条是不是张三写的,我面对的材料就是眼前这一份借条,然后再借助张三在其他时候写过的字,拿来与我面前的这张借条对比,得出结论。”
而对电子数据取证需要面对的则是海量的数据信息,这对取证人员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我面对的就不是固定的材料了,而且由于信息量巨大,前期的提取分析中,也可能会存在遗漏。”很多情况下,取证人员往往要对全部数据重新进行分析。

陈荔(图右)和同事探讨分析材料

2016年,上海发生了一起网络盗窃案。当时一家网络运营商办了一个回馈用户的活动,用户可通过积分兑换成支付余额,用于消费或转账。而王某发现了兑换系统的漏洞。
王某制作了一款软件,并联合单某一起利用多个手机账号进行了测试,最终成功利用系统漏洞制作了不需要消耗积分即可成功兑换支付余额的软件。就这样,两人在“0积分”的情况下,兑换出了大量支付余额。运营商很快察觉到了,于是立刻关闭了兑换通道。这引起了王某的警觉。
“这个人的反侦查意识很强。”在察觉到兑换通道已被关闭后,王某和单某立即对犯罪痕迹进行了处理,两人也商定好了口供。
到案后,单某承认了参与利用漏洞盗取支付余额的事实,但对具体细节则闭口不提。“我就是提供号码,其他我不知道,软件不是我做的。我不清楚。”而另一边,王某的口供却始终反反复复,并且对涉案金额一直矢口否认。
“公安机关其实已经提取了一部分数据,包括大量涉案账号,但是还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涉案行为与被告人的关联性。因此很难定罪。”案件落到了陈荔头上。
陈荔对案件重新进行了全面分析。“电子证据往往有特殊的关联性,这是‘人—机—数据—行为’的一个证明过程。”而在这起案件中,“关键是确定作案过程、认定被告人与案件的关联性,进而确定涉案金额。”

陈荔认真核对电子数据
陈荔发现,王某的计算机操作技术非常娴熟,涉案操作多是通过特殊设备实现,且案发后马上对信息做了技术处理。犯罪过程很难重现,口供也无法取得突破,陈荔开始把重点放在寻找涉案问题账号与被告人的关联性上。
陈荔设定了关键字策略。他和技术团队以“支付”“积分”“漏洞”等为关键字进行信息检索,成功提取到了包含兑换系统测试内容及相关兑换积分内容的信息数十条,清晰地重现了测试系统漏洞的过程。
随后,陈荔全面梳理从被告人处提取的手机账号,仔细与涉案问题账号进行了交叉比对,进一步印证了犯罪事实。陈荔认为,手工分析验证是检验鉴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近一个月的努力,陈荔终于锁定了涉案账号及近40万的涉案金额,找到了相关联的记录,确定了被告人与案件的关联性。他提供的证据最终被法院全部采纳,两名被告人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这个案件让陈荔感受到了全案分析的重要性。“不是提取了多少账号,就分析这几个账号就可以了。电子数据取证一定要全盘分析,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要根据案情和其他证据综合比对,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和公诉人沟通,制定策略,这样的证据才是有效的。”

陈荔在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上作报告



除了需要面对海量数据,电子数据还容易被篡改、损毁,这给取证带来了一定难度。但是陈荔认为在现实中,“没有人能做到天衣无缝”。
陈荔曾办理过一起轰动一时的“合成艳照”敲诈案,至今还让他记忆犹新。
2017年下半年,孙某某将网上搜集来的全国各地企业领导干部照片通过电脑软件合成淫秽照片,随后以传播这些照片为由向对方勒索财物。到案后,孙某某矢口否认。
“这个人很狡猾很谨慎。首先他在保存这些照片的时候,就是用特殊设备保存的。之后他对文件进行了技术处理。”面对审讯,孙某某很冷静。这起“零口供”案件摆在了陈荔面前。
陈荔查看了涉案电脑。在电脑里发现了已经被处理过的以人名命名的PS“艳照”,“图片信息不全,无法作为直接证据。”不过细心的他马上发现了突破口。“虽然照片信息不全,但是处理的记录应该还在。”通过抽丝剥茧,陈荔找到了孙某某的电脑操作记录,并将其与扣押在案的133封敲诈勒索信被害人名字比对,几乎完全重合!

工作中的陈荔
在“铁证”面前,孙某某再也无法辩驳。陈荔和他的团队提供的鉴定意见在庭审中有力地佐证了犯罪事实,为定罪量刑提供了关键性“助攻”。 这起案件是陈荔认为迄今为止办得最满意的一件,但这种满意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技术分析能力强,而是因为案件的定罪量刑彰显了公平正义。“罪刑相适应,犯了多大的罪,就应该承担相应的罪责。”
用证据彰显司法正义,是陈荔在这个岗位上一直秉承的初心。“其实我接手的时候并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我必须对我负责的流程负责,梳理完证据,后面的事就交给检察官了。”所以对待每一起案件,他都是同等地投入十二分的努力。

陈荔(图右)和同事认真分析案情

不久前,陈荔团队办理了一起贩卖枪支案的取证。
“这件案子的案情很简单。”李某在网络上贩卖仿真枪,后来被查获后,他称自己并不清楚刑法意义上的“枪支”,他以为自己卖的只是玩具枪。“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违法面临多重的刑罚。公安问他的时候,他也直接承认卖了一支SCAR步枪。”
公安将案件移送至检察院,检察院审查后,决定以“非法买卖枪支罪”起诉李某。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然而这时,李某得知量刑可能是三年以上,他推翻了自己的供述,并指出SCAR步枪并不是自己交易的。“这把枪恰好对量刑起了关键性作用。”于是,公诉人请陈荔对李某的交易记录取证。
陈荔团队通过技术手段提取了李某相关资料,通过梳理李某几次交易的时间、地点、交易对象、数量,然后和证据中的涉案枪支交易记录进行比对,发现这把关键性的仿真枪交易确实不是李某做的。“定罪量刑是一个很慎重的过程。”根据陈荔的鉴定结果,检察院综合考量了案情,最终没有起诉李某。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把人送进去,有时候也是放出来。还是那句话,犯多大罪,受多大罚。” 其实不管是“合成艳照案”还是“贩卖枪支案”,对陈荔来说,“每个检察技术人秉持着严谨求实、科学规范、独立客观的理念,每一个取证鉴定引发的后果都是随机的。”但这些案件所反应出来的司法正义的社会效果都是一样的。他认为这就是检察工作的价值所在。

陈荔在河水取样现场


技术和法律占据了陈荔生活的一大半。“我的工作时间其实并不只是在办公室、实验室里。”为了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以及补上法律专业知识的空缺,下班后,陈荔也一直坚持着学习看书的习惯。
与工作时严肃较真不同,生活中的陈荔是“柔软”的。他会尽自己所能平衡好生活和工作,尽量多陪伴家人,也会坚持每天跟女儿交流。“我平时看展览、听讲座,一方面也是为了积累沟通的素材。”提到女儿,他的眼中满是温情。
除去这些时间,学理工出身的陈荔对人文活动却“情有独钟”。空闲的时候,他经常会去博物馆看展览、听文博类的讲座,一方面是放松自己,另一方面也是让生活更加温暖多彩。“人需要有不同频道的切换,看看另一面是怎么样的,给生活增添温度。”技术虽然是客观冰冷的,但做技术的人应该是温暖的。
看展览、听讲座也是陈荔让自己静心的方式。“做这一行需要沉得下心。”这一点,陈荔对他带领的团队成员也是这样要求的。对于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陈荔都尽量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我不会给他们设置好条条框框,总之就是一句话‘你放手做,背后有我’。”陈荔觉得只有通过不断的实战,不断磨练技术和心态,才能更快地成长。
电子数据的特点就是日新月异,这样的更新速度促使陈荔和团队始终要加强学习,而他也不断用自己的所长促进检察工作更智能化。 

工作中的陈荔(图中左一)和同事们在野外采样

除了对电子数据进行取证,陈荔还依托中国检察听证网促成了上海首例 “司法公开听证”直播,“为促进司法透明出一份力,同时为司法透明保驾护航。”如今,他所带领的实验室团队还承担了公益诉讼快检、开展笔迹、图像、司法会计鉴定以及检察信息化工作。
对于未来,陈荔觉得“没有太宏大的想法,只希望每一天都能做好手头的工作,列出的每一项证据都经得起考验和推敲。”



(上海法治报2021年4月14日B4版刊发)



来源:上海法治报

责编:王晓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